- 二十诸天 → 二十諸天
- ﹝出天傳﹞ 自古列十六天像, 各有所主, 以其有呵護之功也。 後增日月及娑竭龍王、 閻摩羅王者, 謂日則破闇, 月則照夜, 龍則祕藏法寶, 閻摩則掌於幽冥。 故加此四天, 通為二十天也。 〔一、 梵天王〕, 梵, 梵語具云梵囕摩, 華言離欲, 又云清淨, 謂此天王身心妙圓, 威儀不缺, 清淨禁戒, 加以明悟, 統領梵眾, 即法華經稱娑婆世界主尸棄大梵, 主大千世界者是也。 (梵語娑婆, 華言能忍。 梵語尸棄, 華言頂髻, 又云火, 由修火定而悟道故也。 ) 〔二、 帝釋天主〕, 帝即天帝。 釋, 梵語具云釋提桓因, 華言能天主。 言帝釋者, 華梵兼稱也。 此天居須彌山頂, 即忉利天主也。 謂此天, 往昔因中, 迦葉佛滅時, 有一女人, 發心修塔, 復有三十二人助修, 由是功德, 女為忉利天主, 其助修者, 皆作輔臣; 合稱為三十三天也。 (梵語須彌, 華言妙高。 梵語忉利, 華言三十三。 梵語迦葉, 華言飲光。 ) 〔三、 毗沙門天王〕, 梵語毗沙門, 華言多聞。 謂此天福德之名, 聞於四方, 即北方天王, 居須彌山半, 第四層之北水精埵, 統領無量百千藥叉, 守護北方也。 (梵語藥叉, 亦云夜叉, 華言勇健。 ) 〔四、 提頭賴吒〕, 梵語提頭賴吒, 華言持國。 謂此天能護持國土, 即東方天王, 居須彌山半, 第四層之東黃金埵, 領乾闥婆、 富單那等, 守護東方也。 (梵語乾闥婆, 華言香陰, 即帝釋之樂神也。 梵語富單那, 華言主熱病鬼。 ) 〔五、 毗留勒叉天王〕, 梵語毗留勒叉, 華言增長, 謂此天能令自他威德善根悉皆增長, 即南方天王, 居須彌山半, 第四層之南琉璃埵, 領鳩槃荼等無量百千鬼神, 守護南方也。 (梵語琉璃, 華言青色寶。 梵語鳩槃荼, 華言甕形, 即魘魅鬼也。 ) 〔六、 毗留博叉天王〕, 梵語毗留博叉, 華言雜語, 謂此天能作種種語言故。 又云廣目, 以其目廣大故。 即西方天王, 居須彌山半, 第四層之西白銀埵, 領毗舍闍鬼等無量百千諸龍, 守護西方也。 (梵語毗舍闍, 華言啖人精氣。 ) 〔七、 金剛密跡天〕, 謂此天手執金剛寶杵, 識達如來一切秘密事跡也。 往昔有王, 生一千有二子, 千兄同詣佛所, 發心修道; 而二弟不知。 一弟發願, 若千兄成道, 我則為魔惱害之; 一弟發願, 我為力士, 護千兄法, 即金剛也, 領五百藥叉神, 皆是大菩薩等, 居妙高峰, 於賢劫千佛中, 俱護其法也。 (劫, 梵語具云劫波, 華言分別時節。 賢, 劫名, 以此劫中多賢人故也。 ) 〔八、 摩醯首羅天〕, 梵語摩醯首羅, 華言大自在, 又翻威靈, 或云三目, 故為三界尊極之主。 輔行記云: 色界天三目、 八臂, 騎白牛, 執白拂, 有大威力, 居菩薩住處; 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數, 統攝大千世界, 於色界中此天獨尊也。 (三界者, 欲界、 色界、 無色界也。 ) 〔九、 散脂大將〕, 散脂, 梵語具云散脂修摩, 華言密。 陀羅尼集云: 鬼子母有三男, 長名唯奢文, 次名散脂大將, 次小名摩尼跋陀, 能於十方世界, 覆護一切眾生, 為除衰惱等患。 常地居, 或空居, 各有五百眷屬, 領二十八部鬼神, 隨是經典所流布處, 與諸鬼神, 往至彼所, 隨逐擁護說法者, 消滅諸惡, 令得安隱; 仍以身口意三密而加被之。 謂眾味精氣, 從毛孔入, 此身密加被也; 莊嚴言辭, 辯不斷絕, 此口密加被也; 心進勇銳等, 此意密加被也。 至令聞者受人天樂, 疾得菩提, 其於賞善罰惡, 功亦大矣。 〔十、 大辯天〕, 謂得大智慧功德, 成就大辯才也。 此天或居山巖深險處, 或在坎窟大樹藂林在處, 常翹一足, 八臂莊嚴; 常持弓箭刀槊(色角切), 長杵鐵輪。 帝釋諸天, 常加供養讚歎, 具無礙辯, 於一切時, 常自護世, 濟物利生, 流通佛法, 無所怠倦, 以慧資福。 故光明會上, 列之在功德天之前也。 〔十一、 功德天〕, 此天涅槃經及陀羅尼集, 名功德天; 金光明經散脂品, 名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。 於過去金山照明如來所, 種諸善根, 故感福報, 相貌殊勝, 能令眾生福德成就, 常居最勝園, 名曰金幢。 若說法者, 隨其所須, 供給無乏, 以福資慧, 成出世因, 則果滿二嚴, 依正殊勝也。 (二嚴, 即福、 慧二種莊嚴也。 依報即國土, 正報即色身也。 ) 〔十二、 韋天將軍〕, 韋, 梵語具云韋馱, 華言智論。 靈威要略曰: 天神姓韋, 諱琨, 即南方天王八將之一臣也。 四王合三十二將, 此為其首。 生知聰慧, 早離塵欲, 清淨梵行, 修童真業, 不受天欲; 面受佛囑, 外護佛法, 統護三洲, 利物弘化, 大濟群生。 故凡建伽藍, 皆設像崇敬, 以彰護法之功也。 (三洲者, 南贍部洲、 東弗于逮、 西瞿耶尼也。 伽藍, 梵語具云僧伽藍, 華言眾園, 即佛寺也。 ) 〔十三、 堅固地神〕, 堅固者, 理體不可壞, 如金剛王, 無能破也。 地者, 謂其利世之功, 如大地持載萬物, 出生草木、 百穀、 珍寶等也。 此天隨是經典流布之處, 常作衛護, 隱形法座, 頂戴說法者之足, 令聞法者如服甘露, 增益身力。 地藏經, 佛告地神云: 閻浮土地, 悉蒙汝護。 凡地所生, 皆悉豐足, 利益一切; 護佛教法, 於世出世, 其功大矣。 (閻浮, 梵語具云閻浮提, 華言勝金洲。 ) 〔十四、 菩提樹神〕, 梵語菩提, 華言道。 謂由此神嘗守護如來成道處菩提之樹, 因以立名。 宿世因中, 自云: 我常念佛, 樂見世尊, 常作誓願, 不離佛日。 是知大權示跡, 微妙難思, 覆蔭群生, 現身利益, 故諸經讚護, 功德不可量也。 〔十五、 鬼子母天〕, 此天所生千子, 最小名愛奴, 極所憐惜, 常食人子。 佛為化彼, 將愛奴藏之缽下。 其母於天上、 人間, 覓之不得。 既歸伏已, 佛遂揭缽還之。 其千子皆為鬼王, 統數萬鬼眾。 五百在天上, 常嬈亂諸天; 五百在世間, 常嬈國界人民。 佛為授五戒, 歸依正法, 得須陀洹, 住佛精舍。 凡人家無子息者, 求之得子。 有疾病者, 禱之則安。 故為鬼王。 母由受佛戒, 亦呼千子, 同依佛所, 不惱天人也。 (五戒者, 不殺、 不盜、 不邪淫、 不妄語、 不飲酒也。 梵語須陀洹, 華言入流, 即初果也。 ) 〔十六、 摩利支天〕, 梵語摩利支, 華言陽焰, 以其形相不可見、 不可執, 如彼陽焰也。 此天常行日月之前, 護國護民, 救兵戈等難。 大摩利支天經中, 有最上心真言, 曰: 唵, 摩利支, 娑縛賀。 若人持此真言, 無不感應, 其不思議神力, 誠可依憑也。 〔十七、 日宮天子〕, 謂此天宿因布施持戒, 修善奉佛, 得生其中, 其宮殿城郭, 皆百寶所成, 五風運持, 不令停住, 環繞須彌山半, 照四大洲, 所謂南閻浮提日正中, 東弗于逮日始沒, 西瞿耶尼日初出, 北鬱單越當夜半, 是為一日照四天下, 除冥破闇, 成熟萬物, 其功實大。 法華經中名寶光天子, 即此天也。 (五風者, 持風、 住風、 隨順轉風、 波羅訶迦風、 將行風也。 梵語弗于逮, 華言勝。 梵語瞿耶尼, 華言牛貨。 梵語鬱單越, 華言勝處。 ) 〔十八、 月宮天子〕, 謂此天宿因所修所證, 與日宮天子同。 故生其中, 其宮殿百寶所成, 五風運持, 不令停住, 環繞須彌山半, 照四大洲, 其圓缺者, 白月初, 日在前, 黑月初, 日在後; 因日影覆射, 故有圓缺。 所謂近日自影覆, 故見月輪缺。 然月光陰滋萬物, 夜發光明, 功次於日。 法華經云: 明月天子是也。 (白月初者, 上半月初也; 黑月初者, 下半月初也。 ) 〔十九、 娑竭羅〕, 梵語娑竭羅, 華言鹹海, 又翻龍王。 即鹹海中一百七十七龍王中第七龍王也。 今獨列此龍王者, 謂是大權菩薩, 位居十地之中, 示現龍身, 處於鹹海。 若降雨時, 先布密雲, 端坐舉念, 其雨普洽。 常隨佛會, 護法護民, 其利甚博。 所居宮殿, 七寶嚴飾, 與天無異。 (十地者, 懽喜地、 離垢地、 發光地、 焰慧地、 難勝地、 現前地、 遠行地、 不動地、 善慧地、 法雲地也。 七寶者, 金、 銀、 琉璃、 玻璃、 硨磲、 碼瑙、 赤真珠也。 ) 〔二十、 閻摩羅王〕, 梵語閻摩羅, 華言雙王, 又云隻王, 謂由此王與妹皆作獄主, 故云雙。 兄治男事, 妹治女事, 故云隻。 又云息諍, 謂止罪人諍故。 或云是菩薩為利益眾生故, 變化所作。 正法念經載閻羅王為人說偈云: 汝得人身不修道, 如入寶山空手歸, 汝今自作還自受, 叫喚苦者欲何為?又十王經云: 閻王於未來世作佛, 號普王如來。 謂菩薩變化者, 良有以也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